“做新闻,就是做良心。”这是国内著名调查性报道记者王克勤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正当全国上下都在保卫着川队笔画,讨论着水蜜桃、盐水鸭和苏超的万千气象,一则不合时宜的视频,却让热烈的火焰变了味。“一个气了一晚上,一个疼了一晚上”的对比,抖的是流量的机灵,寒的却是所有真正热爱中国足球的人的心。
在这条视频的评论区,还有声音称“这才是国家重量级媒体该有的样子”。那么能不能翻译翻译,什么才是国家重量级媒体该有的样子?
迫于舆论压力,这则发布于上午约11时的视频,已经于下午16时之前删除。先不说这则视频的伤害性如何,光是发布视频的动机,本身就是错误的。用足球界常用的话来形容,这就是违反新闻传播规律的。
站在新媒体团队内容策划、发布和审核者的角度,驱使行为的逻辑似乎不难理解:在平台上,对“苏超”的追捧和对国足的贬低,正是足球这个巨大流量池的一体两面。既然如此,不如把二者结合联动起来,两头的流量都能吃饱,这个月也不愁KPI了!刚好画面类似,拼接一下指定能火!
自媒体缺乏道德约束也就罢了,但这可是坐拥庞大传播矩阵的“国家队”新媒体!新媒体的开放环境,固然需要严肃的新闻变得讨人喜欢,但这并不是选择性报道的理由。这真的对吗?又真的有益于中国足球吗?当然不对,也没有。在非蠢即坏之间,它选择了又蠢又坏。
说它蠢,是因为明知业余和职业赛事界限分明,却不加理性区分。作为国家队的新媒体,思想指南应该是新闻专业主义,行为准则应当是正面地引导舆论,而不是抛开准则加入不负责任的狂欢与围猎。一口一个“苏超”,还真把这项业余赛事当成了一盘主菜?在被“十三太保”占领视线之前,真正意义上的“苏超”用来指代的是苏格兰超级联赛,而不是什么江苏省城市联赛。被恶意调侃的吴曦,则是代表中国队,出战世界杯预选赛。这两项赛事有可比性吗?没有,甚至严格来说不算同类项。
把这两者放到赛事金字塔中,高低就能一目了然。吴曦所在的中超,是金字塔塔尖,往下依次有中甲、中乙和中冠,全国性的联赛体系就到此为止了。“苏超”呢?这项由江苏省政府组织的比赛,并不在金字塔内。中冠联赛往下划分,是各个省的业余联赛,在江苏省叫“江苏省足球俱乐部冠军联赛”。勉为其难平替一下,姑且认为“苏超”约等于有职业球员参加的业余联赛,和吴曦去做比较也是碰瓷。如果说中超对标硕士研究生水平,那“苏超”对标的就是重点小学。但重点小学,也不过是小学,拿小学的考试成绩去和硕士生对比,不是荒谬吗?
这样的蠢,还表现在“苏超”爆火至今的各路媒体的各种报道中。昨天创造苏超最快进球纪录的苏州队球员寇程,媒体抓住他的高二学生身份大加报道,完全不顾他并非一般的学生:中甲苏州东吴梯队球员。并列射手榜首、来自宿迁队的高驰,确切的身份就是一位出自江苏苏宁青训、跟随沧州雄狮梯队踢过U21联赛的球员,而不是媒体渲染下的高中生。镇江队的许俊杰,主业是空调维修工,但在十多年前也是正经的职业球员,代表江苏踢过全运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仿佛在媒体的报道中,所有和职业足球有联系的要素都被全部隐去,突出的都是清一色的“业余”。
如果没有这次广大球迷的群情激愤,搞不好某天,炮制了“泾川文汇守门员是体育老师”这一经典谣言的媒体,还会生产“苏超”强过英超的痴人说梦。以“苏超”为代表的业余赛事,除了刺激文旅消费,本质上是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足球中来,从而提高全民足球水平,最终的目的就是振兴中国足球,而不是成为用来贬低甚至谩骂国足的工具。
说它坏,是因为明知中国足球的舆论环境已经糟糕至极,却不思引导和治理,反而公然拱火,给无底线攻击中国足球的错误行为赋予了正当性。“国家重量级媒体都说得,我说不得?”这样的借口,势必成为黑流量掩饰自己的外衣。这是一个非常恶劣的开端,连国家级媒体都如此对待中国足球,整个社会又会留下几分善待?
这样的坏,伤的是整个社会对中国足球的认知。世预赛出局后,不在少数的网络观点认为,不如让“苏超”甚至“村超”上去踢。调侃和发泄都好,但这样的错误观点不能形成舆论气候。这是对每一位国脚在成长过程中所有付出的漠视,是对职业足球的粗暴贬低,更是对国家队名誉的彻底污化。在应试教育主导的中国,职业球员的社会地位本就不高。既然怎么努力都会被贬为“不如业余球员”,那谁还愿意为这身国家队球衣流血流汗,甚至流泪?都在骂足协不作为,但在如此不正常的舆论环境下,足协做什么都有可能招致不分黑白的批评,又该如何作为?
这样的坏,伤的更是整个足球界的所有从业者,尤其是被调侃的主角吴曦。他在2017年为国足拼断鼻梁血洒赛场,2018年之后在国家队踢得就不是自己适合的防守型后腰,但一直勤恳敬业。就是这样一位兢兢业业的国足队长,却在上届亚洲杯后就悄然淡出。从去年到今年的联赛中,这位老将还能在场上燃烧自我,但他却不愿再回到国家队的污名中。因为一则赞助商广告和一次防守动作,他成了千夫所指,自此成了“海参”的代名词。
那次“躲球”究竟真相如何?踢过球的人会说,这么近的距离只能是下意识反应,躲开才是人的常态。业内人士会说,这是主防内切,同时扩大防守面积。但只有没踢过球、也不懂球的人才会说,这就是在躲球,这就是在逃避在摆烂。那场比赛至今已经有两年之久,没有媒体站出来为他正名,也没有媒体愿意带头喝止这股不正之风,而是在一味纵容,直到发现下一个目标然后群起围猎,加入这场流量的狂欢。
吴曦自己恐怕也想不到,在为江苏足球倾其所有之后,不但俱乐部在夺冠后就解散,还在生涯末年遭遇如此“背刺”。江苏队解散后,身为队长的吴曦站在捍卫球员正当权益第一线,还组织几位前江苏球员共同组建了江苏茉莉俱乐部,试图传承江苏青训的火种。一位场上场下作风都是典范的江苏球员,却被拿来对比本省的业余球员如此开涮,这不亚于一种羞辱。连吴曦都是如此待遇,那凭什么要求球员们反哺青训,提供正面反馈?近些年来,好不容易有更多的退役球员愿意放下身段深耕青训,好不容易看到些希望苗头的土壤,又被无情的暴风雨糟践。
媒体又蠢又坏,一大原因就是有一批愿意盲从盲信的受众,为如此言论提供了市场。比起为了国足高兴和忧愁的球迷们,有太多的人并不会也并不想关注国足动态究竟如何,只知道在国足不顺时跟风骂几句“中国足球没戏了”。很遗憾,在这则视频发布的平台,更多的受众就是后一类人。在他们眼里,“苏超”球员是吊打国脚的,比赛质量是能代替中超的,球员拼劲是能抹平国足和世界杯鸿沟的。就像飞鸟和游鱼不属于同一个世界一样,他们眼里的足球,也与理性无缘。
整个新闻界的大环境就是如此,似乎也很难改变什么。在流量成为唯一指标的时代,受众想看的,就是媒体去迎合的。在受众懒得独立思考的时代,媒体灌输的,就是他们盲目相信的。有句话十分难听,但说得实在:“中国社会对足球的认知水平,配得上国足的竞技水平。”怀念中国足球的过去,不仅要怀念国足闯入韩日世界杯的辉煌,更要怀念“八千足记赴海埂”的争鸣。
“新闻真正的危机,不是倾向性,而是品质的下降,是失去了道德的感召,价值和使命感。”不知道那个国家重量级媒体的新媒体编辑团队,在匆匆删帖又换上海参的旧闻时,可曾想起这把悬在从业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