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的风吹草动,总能拨动记忆的琴弦。杨方旭凤冠霞帔,朱婷在亚平宁半岛登顶,袁心玥的土耳其征程也鸣金收兵。乍看是三段平行叙事,可细细咂摸,又都与中国女排的过往、当下,乃至未来走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先聊聊杨方旭。良辰吉日,安家杰执礼,李欣、孙杰作陪,这情谊,真叫一个“铁”。想当年,郎平慧眼识才,将她从青年队擢升,那阵仗,着实吸睛。谁承想,膝伤竟成了她职业生涯的阿喀琉斯之踵。回望里约,她强忍痛楚,硬着头皮上阵,这股劲儿,每每忆起都令人鼻酸。但伤病如影随形,状态一落千丈,早早挂靴。如今执教鞭,也算是一种另类的传承吧。
目睹她披上嫁衣,一方面由衷替她高兴,觅得良人。另一方面,也难免感慨万千。竞技场就是这般无情,巅峰时刻转瞬即逝,伤病更是运动员挥之不去的梦魇。
再说朱婷。在科内利亚诺俱乐部集齐七颗龙珠,召唤“全满贯”,这已是她第三尊欧冠奖杯,还荣膺最佳主攻头衔。郎平和姚迪亲临督战,师徒同框,金牌加身,这画面,简直是时代的眼泪。
朱婷的硬实力,自不必赘述。但这次“全满贯”,绝非她一人的丰功伟绩,也昭示了中国女排的另一种破局之道。越来越多的中国球员选择远渡重洋,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淬炼自我,这对于提升中国女排的整体战力,无疑大有裨益。
不过,海外漂泊,道阻且长。适应迥异的联赛规则、文化氛围,都是横亘在眼前的难题。况且,国内联赛的水平,也亟待提升,方能筑巢引凤,留住更多千里马。
最后说说袁心玥。在土耳其瓦基弗银行队捧起联赛桂冠,欧冠位列第四。虽与领奖台失之交臂,但表现也算可圈可点。古德蒂教练盛赞她是“瓦基弗队史最佳进攻型副攻之一”。
当然,也有拥趸认为她的拦网尚有精进空间。这其实也折射出一个现实,大众对她的期许值拉满。毕竟,她是国家队的中流砥柱,大家都望其更上一层楼。
放眼当下国家队副攻线,新秀辈出,像万梓玥、陈厚羽,各擅胜场。但论及经验和稳定,袁心玥仍占鳌头。赵勇教练力推提速,需要副攻能攻善守,袁心玥的高举高打,无疑是优选项。
加之,中国女排目前接应位置捉襟见肘,袁心玥在发球轮次和关键分的掌控上,亦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她能否回归国家队,对中国女排而言,举足轻重。
将这三件事并置,实则也映照出中国女排面临的困境。老将的伤病与状态滑坡,新秀的成长,留洋球员的境遇,以及国家队战术体系的打磨,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考题。
当我们一味将中国女排的辉煌归功于“女排精神”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训练体系、人才甄选和保障机制?仅凭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更精细化、更系统性的扶持,才能护佑中国女排在未来的征程上走得更稳、更远。
恰如杨方旭的伤病,朱婷的留洋,袁心玥的挑战,这些都是中国女排发展长河中必须直面的浪花。而如何迎难而上,才是决定中国女排未来走向的胜负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