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作物营养手册
光合作用
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阳光充足并且温度适宜的白天,将利用阳光的能量来进行光合作用,以获得生长发育必需的养分,就是所谓的自养生物。这个过程的关键参与者是内部的叶绿体。叶绿体在阳光的作用下,把经由气孔进入叶子内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转变成为葡萄糖,同时释放出氧气。
矿质营养学说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通过收集整理有关矿质元素影响植物生长的零散报道,于1840年在《化学在农业和生理上的应用》一文中首次提出植物营养的“矿质营养学说”,为化肥的生产与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到20世纪初,尤其在欧洲,为促进植物生长,在农业和园艺生产中使用了大量的钾肥、过磷酸钙和无机氮肥。
矿质营养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的养料,厩肥及其他有机肥对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这些有机质分解后形成的矿物质。该学说的确立,驳斥了过去占统治地位的腐殖营养学说,建立了植物营养学科,明确了作物主要以离子形态吸收养分,无论是化肥还是有机肥,其营养物质对植物同等重要,从而促进了肥料工业的兴起。
一般新鲜植物含有75%-95%的水分和5%-25%的干物质。通过实验分析了解到,植物体干物质中约有70多种化学元素,但是目前能确定的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只有16种。在这些营养元素中除碳、氢、氧来源于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外,其余13种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土壤和施肥。
养分归还学说
李比希在创立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同时,还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后者的中心涵义是:植物以不同的方式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也包括非矿质元素氮),势必使土壤中的养分减少,连续种植作物就会使土壤贫瘠。为了保护土壤的生产力,必须把作物取走的矿质养分和氨素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使土壤养分的亏损和归还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这一学说曾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肯定。现在看来,归还学说显然是正确的。如果对土地采用掠夺性经营,只求产出,不加投入,势必造成土壤肥力减退,作物产量下降。但并不是所有被作物带走的养分都要归还,这还要看土壤贮存养分的数量、成分和供应能力。因此,在归还问题上李比希还作了一点引伸,他认为如果有足够的分析数据作成表格,就可以指导农民在何种情况下施用何种肥料。目前在我国推行的测土施肥就是这一想法的具体体现。
最小养分率
最小养分率也称木桶理论。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少的有效养分。无视这个限制因素,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提高植物产量。称作最小养分率。木桶盛水的高低,取决于最低的那一块木板。要提高木桶的盛水量,首先要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
施肥的原则
养分吸收的主要器官是作物根系,根系通过截获、质流、扩散的方式吸收土壤中养分。土壤施肥是补充作物营养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环境条件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以及作物不同生育期根系活力的差异,有时土壤施肥效率地下,常用叶面施肥的方式补充土壤施肥的不足,作物利用叶面气孔通过、渗透和离子交换等方式吸收叶面施肥养分。
叶面施肥的优点
1、针对性强、缺啥补啥;
2、见效快,叶面吸收后直接被作物利用,缩短转运路劲;
3、避免和土壤接触,降低无效化,肥效更高;
4、用量少,省肥,减少成本
微量元素多采用叶面施肥方式,由于叶片表面的蜡质层(角质层和细胞壁)带负电,若叶面喷施无机盐叶面肥,吸收效率低;螯合态金属离子外表面不带电,容易穿透叶片蜡质层和细胞壁,可迅速到达叶片内部,也易于在细胞间移动,因此鳌合态的金属微量元素效果比相同无机盐的叶面肥效果好。
